本研究在一個具資訊社會雛型之大學校園進行的調查。發現當控制住使用者接近電腦資源的成本等因素後,依然還有一些重要的社會文化因素,作用在不同性別類屬者接近使用電腦資源上。即便男女兩性在電腦的使用經驗或能力上趨於相近,並不能使得女性在面對電腦的態度、興趣等面向上較為正向。一個較為公平的社會,應該營造更為友善的電腦環境與文化,讓每個人都能有同樣的選擇權。
民國八十六國內搜尋網站蕃薯藤,做了「第一次台灣網路使用調查」,從其中一項統計結果發現一些重要的社會事實:這項網路問卷調查中,女性佔了所有使用者的24.38%,男性遠較女性為多,佔了75.62%;今年一次類似的調查結果,則顯示了女性使用者提升到32%,男性則佔了68%(註1)。
蕃薯藤網路使用調查
女 |
男 |
總和 |
|
民國86年 |
24.38% |
75.62% |
100% |
民國87年 |
32% |
68% |
100% |
不論網路上問卷調查的侷限性,我們或可概略的說:這兩次網路使用狀況的調查,間隔時間不超過半年,而女性在這段期間,使用網路的人數增加了。然而從這些趨勢看來,是否可以因此而樂觀的推論,在未來資訊社會裡,會有越來越多的女性使用電腦或網路,更甚而縮小現今男女使用電腦比率的差距?此議題或許還有待研究來加以證實。
本研究循著這樣的研究背景而來,欲了解在「電腦使用」上,是否真能「客觀的」以為,電腦是一個不管任何性別屬性背景的人都可隨意接近的工具?這樣的觀點,似乎將電腦純然獨立於社會脈絡之外了。若以性別的角度切入來看電腦的使用,所謂的「平等使用」,又會呈現出什麼樣貌?研究的目的,在於揭示出電腦世界裡,是否存有因社會文化因素的介入,而造成不同類屬者在使用科技上的差異現象。
回顧過去的研究成果,許多學者提出使用與接近電腦資源上的性別差異,也有學者認為,當控制住了社會經濟變項後,性別的差異會消失(註11)。因而本研究之目的,在於檢視於一個資訊環境內,當每個人使用電腦資源的方便性相近時,不同性別在(1)電腦使用(2)電腦態度(3)電腦認知(4)有關電腦的自我認知(5)電腦興趣(6)電腦方面的成就動機,六個面向上是否有所不同?本研究假設:
1. 電腦使用
(1) 假設:使用經驗(接觸時間、每日所花時間)男多於女;
(2) 假設:使用目的,女傾向工作,男傾向休閒娛樂;
(3) 假設:家用電腦的擁有與使用:男多於女。
2. 電腦態度
(1) 假設:女性較男性常遇挫折、擔心電腦錯誤訊息;
(2) 假設:女性遇到電腦上的問題,會尋求幫助,通常找男性幫忙;男性常自己先想辦法。
3. 電腦認知
(1) 假設:男性較女性認為使用電腦較容易;
(2) 假設:男女兩性皆認為電腦較適於男性,而電腦工程師比一般人聰明。
4. 有關電腦的自我認知
(1) 假設:女性比男性自我評估低(擔心技術落後他人,認為電腦技能輸於同儕);
(2) 假設:男女兩性對於電腦技能優於他者,歸因於外在因素(努力等),而不如他者則歸因於內在因素(無天份等)。5. 對電腦的興趣
假設:男性對於電腦相關訊息等,較女性有興趣。
6. 電腦方面的成就動機
假設:男性的成就動機高於女性。
以元智大學部的學生為母體,排除畢業的四年級生,隨機集體抽取八個系級,並採面對面的問卷調查法做資料蒐集方式。預計發出475份問卷,實際回收242份有效問卷。之所以選取元智大學的原因,在於元智向來以「資訊環境」著稱,與國內他所大學相較,尚具有小型資訊社會之雛型,理論上,每個人不分性別都可以有接近電腦資源的機會。故而欲從調查中探查校園內男女兩性面對電腦的態度等,是否會因為電腦資源的普及與電腦資源使用的方便性,而與傳統社會有所不同。
1. 受訪者樣本特質
下表一顯示了226份有效樣本的一些人口與其他特質。78%的人接觸電腦一年以上;53%的人每天使用電腦2小時以上;65%在使用電腦資源上很方便,且9成的人家中有電腦。受訪者有五成左右的人,入大學前曾研習電腦課程。上述的一些特性,可以說明元智符合未來資訊社會的某些形貌。
表一:樣本之人口特質與其他特質
選項 | 人數(%) |
性別(n=217) 男 |
99(43.8%) |
目前住所(n=221) 學校 |
115(50.9%) |
接觸電腦
(n=225) 不到一年 |
49(21.7%) |
每天花在電腦的時間(n=226) 1小時以下 |
47(20.8%) |
使用電腦資源的方便性(n=223) 非常方便 |
|
在哪裡用電腦(n=224) 學校宿舍 |
100(44.2%) |
家中是否有電腦(n=226) 有 |
203(89.8%) |
入大學前曾研習電腦課程 是 |
|
分別比較男女兩性在各變項上的差異,所發現的結果為:
2.「性別」與「電腦使用經驗」
檢證「性別」分別與「入大學前是否研習過電腦課程」、「住家裡且有使用家中電腦」、「每天花在電腦上的時間」三變項的關係,呈現於下表二。
男女兩性進入大學前研習過電腦課程的分別佔了46%、59%、未研習過的分別佔了54%、41%,兩性相較,未入大學前學過電腦的女性反而高於男性14%。而「性別」與「住家裡且有使用家中電腦」兩變項之檢定並未達統計顯著性。另外,每天花在電腦的時間3小時以上,男女群體分別為39%、32%左右,男性略高於女性,但女性也不在少數;而在使用時數不超過3小時者,男性的使用時數大體而言較女性為高。
另外,表三展現了「性別」與「使用電腦的目的」此變項相結合的結果。男性花在通訊目的上低於女性15%,花在娛樂目的上遠多過女性,與原先預期相符,但花在工作上的男女兩性比,並未有明顯差別,只是未花在工作上的男性較多一點。
表二:「性別」與「電腦使用經驗」之交叉表
選項 |
男 |
女 |
|
入大學前研習過電腦課 |
是 |
45(45.9%) |
69(59.0%)* |
家中有電腦且自己有在使用 |
是 |
6(17.1%) |
8(20.0%) |
每天花在電腦的時間
|
1h以下 |
13(13.1%) |
34(28.8%)* |
表三:「性別」與「使用電腦目的」之交叉表
使用電腦目的 | 選項 |
男 |
女 |
通訊 |
是 |
49(49.5%) |
77(65.3%)* |
娛樂 |
是 |
80(80.8%) |
67(45.6%)*** |
工作 |
否 |
24(24.2%) |
19(16.1%) |
Chi-square test ***p<.001 **p<.01 *p<.05 △p<.10
3. 「性別」與其「電腦態度」
表四呈現出面對電腦的懼怕經驗,如預期的女性懼怕程度要高於男性。表五顯現出當不同性別的人遇到電腦出問題時第一個反應,女性以馬上請求協助者占最多(49.6%),其次為不得已才找人幫忙(41.7%),自行想辦法者最少(8.7%);男性則分別使用三種策略(28.9%馬上請求協助、38.1%不得已才找人幫忙、33%自行想辦法),與原先假設稍有不同,但男性選擇自行想辦法者遠多過女性。「不得已才找人幫忙」此選項上,男女的比例差不多,但此選項背後,可能有兩種情形:一為他們自己試圖解決過了,無法克服才尋求協助,二為因為他們要處理重要有時效性的工作,所以必須趕快解決技術上的問題,到底是何原因,在這個選項上並不能分別出來。另外,遇到問題請求幫助的這群人,大多找男性幫忙。而女性群體中有18%的人會找同性幫忙,可能原因為這些回答者以住學校宿舍為多,最方便的協助資源,就只有住宿的女性。
表四:「性別」與「電腦懼怕」之變異數分析
平均數 | |
電腦態度 (低分表較懼怕) 男 女 |
4.56 |
表五:「性別」與「電腦出問題時解決策略」之交叉表
選項 |
男 |
女 |
|
遇電腦出問題第一個反應 |
馬上找人幫忙 |
28(28.9%) |
57(49.6%)*** |
遇到電腦出問題時找誰幫忙 |
男性 |
57(76.0%) |
49(47.1%)*** |
Chi-square test ***p<.001 **p<.01 *p<.05 △p<.10
4、「性別」與「電腦興趣和認知」
男性較女性對於電腦相關產品、資訊或課程有興趣(表六),且認為使用電腦是容易的(表七),符合原先的假設;表七也說明了女性相較於男性,多認為電腦工程師比別人聰明,在電腦課程上男性表現較女性好,但在有關「女性適合念電腦資訊相關科系嗎」此選項上,女性卻比男性來得更為同意,顯示男性在此觀念上較女性保守。
表六:「性別」與「電腦興趣」之變異數分析
平均數 |
|
電腦興趣 男 女 |
7.4** 6.86 |
表七:「性別」與「電腦認知」之變異數分析
電腦認知 | 平均數 |
使用電腦是容易的 (高分表較同意) 男 |
3.53△ |
電腦工程師比別人聰明 (高分表較同意) 男 |
2.70** |
電腦課程男生表現較好 (高分表較同意) 男 |
3.21△ |
女性適合唸相關科系 (高分表較不同意) 男 |
2.49** |
Chi-square test ***p<.001 **p<.01 *p<.05 △p<.10
5、「性別」與其「自我評估」
不同性別的自我評估上(較不擔心技術落後他人或自評技能較高於同學者得分較高),男性的自我評估較女性為高(表八)。而在這些自認技能優於同學的17人中,圈選最多的原因為「自己的興趣」(82%)、「花許多時間接觸電腦」(65%)、學習電腦方面的技能較強(47%);而在自評不如人者中,圈選最多的原因在「花在電腦上的時間較少」(67%)、「學習電腦方面的技能較弱」(56%)。另外也發覺歸因於「電腦天份」這一選項上,技能不如同儕者多過自評優於同儕者8%。
表八:「性別」與「自我評估」之變異數分析
平均數 |
|
自我評估 男 |
4.94* |
Chi-square test ***p<.001 **p<.01 *p<.05 △p<.10
表九:自評與同儕者相較電腦程度好壞之歸因
歸因 | 優於同儕 人數(%) n=17 |
不如同儕 人數(%) n=61 |
學習電腦方面的技能強 / 弱 | 8(47.1%) | 34(55.7%) |
自己的興趣 / 沒興趣 | 13(82.4%) | 17(27.9%) |
花許多時間接觸電腦/投注時間少 | 11(64.7%) | 40(65.6%) |
有電腦方面的天份/沒有天份 | 2(11.8%) | 12(19.7%) |
其他 | 2(11.8%) |
而自認電腦技能和同儕相比尚可這群人,其中性別和會不會以一些方式來輔助增強技能兩變項做檢定,並未達統計顯著。
6、「性別」與「成就動機」
表十顯示了男性在電腦方面的成就動機(主動選修電腦課、願花時間研讀電腦書籍與雜誌、願從事電腦方面的工作)高於女性,符合原先預期。
表十:「性別」與「電腦成就動機」之變異數分析
平均數 |
|
成就動機 男 |
11.16*** |
Chi-square test ***p<.001 **p<.01 *p<.05 △p<.10
許多未來學者樂觀的預期著未來社會將是一個沒有性別與階層差異的社會。從一些國內外的調查結果顯示,確實可見近年來女性在使用電腦或網路的人口有不斷增加的趨勢。而是不是因此就可以推定兩性在未來社會接近與取得電腦資源的能力是一樣的?從這次初步的調查成果中,我們看到了在一個具有未來資訊社會雛形的大學校園裡,當控制住接近電腦資源的成本、教育差距等因素後,當這些因素不再是阻礙人們取得電腦資源與文化資本之際,理論上,每個人的電腦接近使用權(access to pc )是一樣的,即便如此,我們卻還發現一些重要的社會文化因素在背後作用著,像是「性別」,似乎是資訊社會裡一個重要的影響變項。
電腦本身是中立的,它並不會因為使用者的不同性別而有不同的反應,然而,如果電腦不單單是一項幫我們處理事務的工具,它也作為一種文化形式---這種文化形式,是由產製、使用電腦的一群人,所相互建構而成的社群----,那麼,以目前產製或使用電腦者多為男性來說,在這個社會裡的女性電腦使用者,不僅要歷經真實社會中的社會化過程,還必須習得電腦文化中的準則與規範,這種雙重壓制的社會化過程,是否打退了女性在電腦世界裡的參與意願?如果是這樣,那麼,這將造成真實社會裡所建構起來的性別體制(Sex-Gender System),也必會複製展現在電腦文化裡。
研究成果說明了不同性別面對電腦的不同態度,也再次展現出資本主義社會裡的性別體制,延續到資訊社會裡運作著。換言之,當男女兩性在電腦的使用經驗或能力上趨於相近時,我們發現這樣的經驗,並不能使得女性在面對電腦的態度、認知、興趣與自我評估上較為正向。傳統社會化之過程,對於男女兩性的性別角色、對於電腦較適於男性的劃歸方式等等意識型態與價值觀,依然作用在這一代的身上。
當我們宣稱提供了同樣的電腦資源,開放給不同性別類屬的人使用之際,也不應忽略了某些社會化因素,在這些人使用電腦資源之前或當時,加諸在其上的作用。如果「資訊」本身是未來社會裡的一項重要資本,而電腦或網路的使用是取得這項資本的重要工具,那麼,我們就應該讓不同性別類屬的人,不僅僅擁有表面的接近電腦使用權,而應在同樣平等、不會抗拒害怕的心態、不受標籤化的過程中,來接近使用這些資源。
未來若期望兩性在電腦接近使用權上能達到真正的公平,應該從社會上的性別體制著手,破除電腦幾乎等同於男性範疇的迷思,在女性接近電腦資源相關領域時,給予更多正向的肯定與鼓勵,營造一個對不同性別類屬的人,更為友善的電腦使用環境與文化,讓每個人面對電腦資源之時,能享有同樣自由開放的選擇權,此為一個強調平等的社會所應該做的。
1:蕃薯藤網路調查網,http://taiwan.yam.org.tw/survey/
2:兩性關係--性別刻板化與角色,Susan A. Basow著,劉秀娟 林明寬譯,1996,台北:揚智
3:R. Anderson, V. Lundmark et al. 1994. 'Equity in Computing'Pp.352-385,in C. Huff and T. Finholt(eds.) Social Issues in Computing. McGraw-Hill Inc.
4:Gray,L. S.,School that Overcome Girls' Computer Shyness,1983,New York Times,Sect.12,p.9
5:L.J.Nelson &Cooper J.,Children's Reactions to Success and Failure with Computers,1990,Manuscript Submitted for Publication
6:Arch E. C. & Cummins D.E.,Structured and Unstructured Exposure to Computers:Sex Differences in Attitude and Use Among College Students,1989,Sex Roles,20,pp245-254;Ogletree,S.M. & Williams,S.W.,Sex and Sex-typing Effects on Computer attitudes and Aptitude,1990,Sex Role,23,pp703-712
7:楊龍立,近二十年來大學科技教育中性差異之探討,國立新竹師範學院新竹師院學報,1993,第六期,p241-269
8:Rosemary Wright,Cross-National in the Progression of Women in Computing,Presented at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nnual Meetings in Toronto,August 1997
9:L. Sproul,S.Kiesler,and D. Zubrow. 1994 'Encountering an alien culture'Pp.582-603,in C. Huff and T. Finholt (eds.) Social Issues in Computing. McGraw-Hill Inc.
10:李如菁,1992,電腦人機介面上圖像語意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論文
11:T. Bikson and C. Panis. 1997. 'Computers and connectivity:Current Trends.'Pp407-430,in Kiesler(ed)